使用Waze或Google Maps导航?小心“踩雷”罚单而不自知

时间:2025-06-27    发布者:葡萄牙生命堂    浏览次数:50

在葡萄牙及整个欧洲,越来越多驾驶者依赖Waze或Google Maps等导航应用出行。这些App不仅指引路线,还能实时提醒雷达位置。然而,一项最新欧洲研究指出,频繁依赖这类带有测速警示功能的应用,实际上可能使驾驶者更容易因超速被罚,结果“技术助手”反而变成了“隐藏陷阱”。

这项研究由荷兰机构主导,数据在《Le Journal du Net》上公布。研究显示,25%的受访驾驶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收到过一张超速罚单。但在使用Waze或Google Maps等具有雷达提醒功能的用户群体中,这一比例明显上升。

其中,42%的男性用户曾因超速被罚,几乎是非用户(19%)的两倍。这一显著差异引发研究团队的深思,是否正是这些App促使用户在无形中加快车速,增加了违规风险。

研究者指出一个可能的心理机制:所谓“口袋里的电子眼”效应。当驾驶者相信导航App会在接近测速雷达时及时预警,便可能在未被侦测的路段加速驾驶。换言之,App的“保障感”降低了其风险意识,一旦提醒延迟、遗漏或信息不准确,罚单也就接踵而至。

虽然这些应用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能提供有用信息,但它们的数据库依赖社区用户的更新和报告,无法做到100%准确、实时。更重要的是,在很多国家,包括葡萄牙,执法机构近年来增设了大量“非固定式”或“隐蔽式”测速设备,而这类装置往往未被及时标注在导航软件中。

研究还指出,那些“技术依赖型”的驾驶者往往对自身判断力产生过度信心,尤其是年轻或自认为“熟练”的用户,容易在App提示“安全”时无意识加快车速,从而进入执法机关设下的“盲区”。

在安全层面,这种行为不仅容易导致经济损失,还可能危及交通安全与驾照分数。葡萄牙实施的驾驶执照积分制意味着,每次违规都可能让驾驶者失去积分,一旦清零,驾照将被吊销。

葡萄牙交通安全专家提醒,导航应用只是辅助工具,而非执法或风险规避的保障手段。更稳妥的做法,是将App视作信息参考,而不是放宽警惕的“护身符”。

资料来源: